“什么办法?”池木不信任地问道,若真有法子,他们一家也不至于生活地如此凄苦。
“等着瞧吧,不出一个月,不说大富大贵,起码能让我们家衣食无忧。”池也其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为了让面前几人安心不得不这样说。
系统救了她的命,总不能是为了戏耍她吧?
看着池木愁眉不展的样子,她又安慰道:“池家分给我们的那些田地,土壤贫瘠,就是再好的种子也结不出多少果实。”
说着又拍了拍池木的头,“相信我好吗?姐姐不会骗你的。”
池木抿了抿嘴,看到大姐坚定的眼神,迟疑地点点头。
一旁的沈青宛安静地听着,没再发表意见。其实她也觉得池也此举不妥,但这毕竟是他们的家事,她一个外人也不好插嘴。
池也说干就干,她吃完早饭便往里正家走,想找里正打听下村里的情况,看能不能帮忙找个买家,早点卖出去也不耽误别人播种。
卫朝的里正一般由乡村里的一等户轮流担任,每三年一换。里正一般负责征收管理赋税、催办赋役、编制丁产薄、处理纠纷、维护治安等相关事宜。
池也走到一座青砖大瓦房门前,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她抬手正准备敲门,门恰巧从里面打开。
“池也?大清早的你怎么过来了?”说话的正是里正的媳妇吴娟。
“宋婶,我来找仁厚叔办点事。”
“那快进来吧。”
吴娟一边领着池也进门,一边高声喊道:“当家的,有人找。”
“谁啊?”
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从堂屋里走出来,发间有几缕白丝。
此人正是现任里正宋仁厚。
“仁厚叔,我想向您打听一下村子里可有人家想买田地,我想把我家的地卖了。”
池也笑着同他打了招呼后,便直接说明自己的来意。
夫妇二人听了吓一跳。
也不怪他们吃惊,村里多的是要买地的,却鲜少有卖地的。土地是农民安家立业的根本,把地卖了,那不是找死吗?
宋仁厚问道:“好端端的怎么要卖地,可是家中出了什么事?”
“家里倒没有什么事。只是您也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实在没能力料理好这几块地。”
“那也不能把地卖了,日后你们姐弟妹三人如何生活?若是现在手里缺钱,婶婶先借你点银子拿去应急,日后还给我们便是。”一旁的吴娟不赞同池也的做法,苦口婆心地劝道。
“婶婶,谢谢您的好意,只是我还有别的打算。”
宋仁厚见池也一副铁了心的样子,便开口吓唬她,试图打消她这份心思,“你可想好了,日后你若是交不上税,官府可是要追责的。”
“一定不会连累仁厚叔受罚。”
池也知道,若是缴不齐税收,官府真要追究下来,里正保不齐也要被问责。
“你这丫头。”宋仁厚笑骂一句。
宋仁厚双手交叠在背后,缓缓在院中踱着步子,没再多劝。
片刻后,他开口道:“这样吧,你家的土地我就先收了。那田地算不上好坏,每亩地我给你二两银子,总共十两。如何?”
里正负责管理土地,登记造册,对每家每户的情况自然是了若指掌。
“那就先谢过仁厚叔了。”
“真要把地卖掉?”宋仁厚最后问了一遍。
池也点点头,“是。”
宋仁厚凝视着池也,见她脸上没有一丝反悔的迹象,道:“那你跟我过来。”
池也跟着夫妇二人进了里屋,看着宋仁厚拿出笔墨在桌子上铺好,开始写转卖土地的契书。
“要不要我给你读一遍?”
池也能看懂其中一部分,繁体字部分半蒙半猜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见契书没什么问题,面不改色地说道:“不用,我信得过仁厚叔。”
宋仁厚瞥她一眼,在契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顺便替池也也签上名字。
随后拿出印泥,“过来按个手印。”
池也上前,又听他说:“契书过两日去衙门盖了印章再给你送去。”
说罢递给池也十两银子。
“日后你若是后悔了,可原价赎回。”
算是宋仁厚给出的一个承诺。
果真是应了他的名字,仁慈宽厚。
当然,村里人都知道里正家里百亩良田,自是不在乎三五亩下等田。
“多谢仁厚叔。祝宋叔宋婶长命百岁,子孙满堂,财源广进!”说完池也便笑着跑出去。
行走江湖多说点好听的话准没错!
“这孩子,性子倒是活泼了不少。”里正媳妇吴娟感慨道。
“性子活泼了,行事却变得鲁莽了,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宋仁厚摇了摇头,微微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