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长篇小说)张宝同
的确如此,傅林才刚静下心来学了一两周,麻烦他的事情就跟着过来了。厂里的最后一栋住宅楼完工之后,又给机关划分了两套房子。因为上面已经下了文件,说以后的建房都必须要以市场价出售,所以,这两套房子也就成了最后一批福利房。总厂盖了二十来栋楼房早就按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出去了,两室一厅60多平方米,价钱是两到三万。如果按照傅林的工龄和职位来算,差不多要交两万五左右。因为于小兰看病把钱都花光了,还欠了人家单位几千元钱,所以,傅林在前两次分房时都没有登记。
因为前两次都没有登记,所以,对于这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傅林考虑得不是很多。因为总厂机关的人差不多都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分过房了,没有分房的人只剩下了寥寥数人。所以,分房小组人员就专门过来询问傅林想不想要房。傅林也拿不定主意,就回家把这事很随便地给于小兰说了一下。没想到于小兰听说这是最后一批的福利分房,而且总厂以后不可能再盖房子了,所以,就把这事当成了大事,非要傅林想办法把房子要过来。傅林因为于小兰常年患病,又无父母家人资助,多年来一直住在一室半的旧房里,也没想着要买新房。可是,听于小兰这么一嚷,也就一上班就写了份要房申请交给了负责分房的常副厂长。
傅林是个很爱面子的人,自己不好去问常副厂长,就让分房小组的唐大姐帮着去打听一下。唐大姐回话说,“常厂长说了,这房子还轮不到你。”其实,傅林对能不能得到这套房子并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很确定。他不是没算过,三万元钱把房子买过来,还要花上一万元钱搞装修,再拿出一万元重新购置家具和电器。可他哪有这多的钱?别的不说,因给于小兰看病住院借他们单位的那五千元钱至今还未给人家还清呢。只因于小兰见和傅林同机关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住上了新房,就连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的侯杰这样尚未成家的年轻人都把新房买好了,而傅林已在厂里工作了十多年,却还依然住在又小又破的旧房里,多少就觉得面子上有些过意不去,所以,一听说厂里就剩下最后一栋楼了,以后再盖的楼房就要以商品房的价格进行出售,才想起让傅林要房。
其实傅林并不想要房,一是因为家里没啥钱,二是担心厂里效益不好,保不定哪天就垮了,想留点钱到时不行了,就拿这点钱作为本钱干点小生意。可于小兰坚持要他要房,说现在再不要房,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并向傅林承诺说买房的钱由她想办法去借。傅林这才勉强答应。所以说,如果说房子已经分给别人了,他傅林也就不再多想了,可是,人家常副厂长却说这房子还轮不到他,就让他觉得自己在厂里和在领导的心目中没有一点的分量,让人一想就不免有些伤感。所以,他一上午干啥都觉得提不起劲来,往办公桌旁一坐就闷着不出声,别人给他说话他也是有气无力地哼上一声,便不想再吱声了。细想起来,他真是觉得自己活得很辛苦很可怜,觉得那些当领导的个个都很虚伪很无情,干活需要你时就想起了你,有什么好事却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里。这样一想,给杜厂长写调研文章的劲头立即就减去了大半。
回到家里,他气得连饭都没好好吃,就躺在了床上。于小兰见他神色有些反常,就过来问他,“你咋了?”他说,“不咋。”然后就说,“房子都分出去了。”于小兰有些着急了,说,“你们机关不是都有房子了,哪还有人跟你争呢?”傅林没好气地说,“新调来的陈主任的那套房子是厂里法定的,还有一套也已经名花有主了。”于小兰不忿地说,“分房子不是按分数排队吗?怎么也成厂里法定的了?”傅林不屑地说,“什么排队打分,那是对老百姓采取的办法。厂里那些领导和科长分房,哪个是按打分分配的?还不都是厂里领导一碰头一通气,就做出了决定。”
于小兰说,“不管咋说,你也算是个副科级,也算是有级别的。”傅林说,“副科级算个屁,人家科长以上的领导才算得上是特权阶层呢。副科级虽说离正科长只差了那半步,可是这半步的差距就等于隔着一个太平洋,一边是美国,一边是中国,你懂吗?人家美国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你就不行。”
于小兰还是不理解,说,“可你们厂是在中国,又不是在美国。”傅林有些不耐烦了,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正科级和副科级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也是正科级,早就住上干部楼了,自己交一万,厂里补贴一万,多好!我干嘛要急死急活地要这三万元一套的楼房?”
接着,傅林又用责怪的口气说,“前两次分房,楼层随咱挑,价钱也比这少一万元,你嫌贵,死活不肯要,现在房价涨了一万多,楼层也不好,你怎么又想着要了?我真是闹不清你到底是犯了什么神经?”于小兰强辩说,“谁长了前后眼了,能知道以后的屋子要按商品房出售?”傅林说,“谁也没有长前后眼,但人的眼光要能看得远一些才行。我都给你说过多少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后什么东西都会走向商品化和市场化,可你老是觉得自己很能,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