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澜山河上。那年母亲负气出走,父亲来追,两人拉扯之下,母亲动了胎气。遇上看热闹的渔民,叫来自己的婆娘接生,母亲躺在小舟上,闹腾几个时辰,我就呱呱落舟了。乌洛兰族一向视水为万物之源,我生在水上,并且哭声嘹亮,引得围观的渔民都来瞧,有个老婆婆说,这是上天恩赐的福气娃娃。
我的父族属于澜山闵氏,来自前朝的中原大族,后来迁徙至永昌,因为此地远离凡尘,一直住了几百年。几百年过去,闵家人早褪去中原的痕迹。我是祖母养大的。按照乌洛兰族的规矩,出生后诵经拂尘,剃下一小撮胎毛,存在香樟树下。落地为根,肉身化尘土,魂魄归天地。这是族人的信仰,我们从不畏惧死亡。
从小我就活泼跳跃,不满周岁,抓住桌腿想自己站起来,再长大些,父亲教我游水,这下我找到归宿,整天跳进河里不愿出来。祖母总说,男子当志高远性平厚,偏偏我喜欢赤膊光脚从河里捞鱼,或喜或怒,情绪毫无遮掩。随着年纪渐长,同父亲到处游历见识,我的张扬脾性有所收敛,内心却更不愿受束缚。如同青山盘旋的飞鸟,穿云破雨,纵情恣意。
然而这样的福气并不能伴随一生。宣和八年的冬天,听说北方的雪景很美,父亲带我来到京都,觐见主君长丰。父亲显然明白此行的意图,铁麒麟王朝看重澜山河的水源,想在永昌周围多建造几座小镇。简单说,主君想将迁徙一些人口过去,或者多派些民兵驻扎。这样永昌便永远依附于中原王朝。我听着他俩谈的计划,内心并无波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长丰本身,他的目光阴郁又敏锐,茕茕孤影,迎向朝霞落日。后来他寻问起琐碎事情,城墙的排水沟怎么做,当地的水田收成如何。父亲有意叫我回答,我对答如流。他远远望着我们父子,似乎很羡慕也很悲伤。
那年我二十出头。如果能预测京都之行带来的后果,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父亲去。父亲死了,而我在地牢被打成残废。被人从地牢的台阶拖上去,像块烂肉一样臭,当时我就不想活了。后来母亲告诉我,京都出了变故,长丰也死了,来接我们的是铁麒麟的新君。我莫名想笑。从那时起,阳光的温度从我眼中褪去。
哪里是我的家?乌洛兰的族人看着我长大,同我一起游水抓鱼,他们敲碎我的膝盖骨,我奄奄吐气,他们丝毫不留情面。那时我还把永昌当作自己的家。如今我要离开,漠然直视前来送行的人群,他们又原谅我了。真荒谬。舅公哭了。我想他有点后悔,也有点后怕。我也哭了,为了自己天真无畏的青春。
从此我只能仰面躺着。努力几次后,两腿还是没知觉。母亲安慰我,京都有很多大夫。可我不抱希望。连更衣都要小童帮忙,活着还有何尊严。我是认真想死的。可周遭人总觉得那是一时低沉无助,时间久了,我就能适应。
母亲为了让我活着,想出许多办法。她是铁麒麟的皇室血脉,正因为这样,我和京都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点也不想来,我不属于这里。上一回来,只因为长丰几句话,父亲的命就没了。
阿寿陪我待在京都,有天找来一把轮椅,轮轴很坚固,车身很轻巧。扶我坐上去,去庭院逛了一圈。庭院满地落叶,京都的秋天很冷,也许因为我很久没动,连血也是冷的。
他说外头很热闹,要不要出门逛逛。今晚城楼会放烟火,连放三天,庆贺新君大婚。
别人结婚,关我什么事。
阿寿又说,主城街上在发喜饼,见者有份,如今大伙儿都排队呢。
排队领喜饼。新朝头一件喜事,自然要人人要奉承。
母亲和小弟从宫里回来,重复一遍上面的话。母亲还说,明天大婚朝贺,我必须一起去。
只要旁人不嫌我是个累赘,去哪里无所谓。
小弟瞧见我坐在轮椅上,连忙说:“这个东西好。就是天气冷了,弄块厚褥子垫着才好。对了,库里有件狐毛皮子,正好给大哥护膝盖。”
于是我被严严实实装裹起来,不仅翻出狐狸毛,连老虎皮都有。我打了个喷嚏。
母亲很紧张,摸摸我的额头:“好孩子,可别受凉。来过的几个御医都说,如今你体弱,禁不住磋磨。”
可裹得这样严实,我都出汗了。还是阿寿瞧出来,悄声将这些大毛衣服收走。
我的母亲和小弟,若我真死了,放心不下的只有他们。母亲很可怜,少女时被送到永昌和亲,离乡背井,孤独无依靠。生下我之后,祖母将孩子抱走了。母亲大受刺激,等到再生小弟,她坚持要将小儿子送回京都。于是,一个孩子在身边,她却摸不到;另一个送到千里之外,二十年未见过一面。
“大哥…”
如今我们算是团聚了,却以这样的方式。
“大哥,小舅舅府上新来一位国手,改天请他来瞧瞧你的腿?”
翻起眼皮。王妃刚生产完,请的自然是看妇人内症的大夫。你叫他过来医我的腿?
又忍不住说:“王府那边成天摆戏台,你平时少去。去庄子上看看吧,多见些人,也能多学本事。将来还要靠你…”
哪知母亲十分高兴告诉我,前些日子她去央求新君,要给咱们俩兄弟找个差事做,如今主上已经答应了。
“幸亏太后娘娘帮衬,琼华宫那头也没话说。如今陛下的心思都在河道上。只是那活太苦,又要去那么远,不如雍州的差事好。岛上的房舍是现成的,你们去了,监督人打扫整理就好。陛下说了,明年春天要重开书院,英儿若干得好,就在那里做个掌书令。”
见我无甚反应,她携起我的手:“孩子,娘是为你打算。如今你身体不好,心情更不好。不如找件事做做,也许心结打开了。那地方景致很好,年轻时我去过…”
“母亲,”打断她的妄想,“我们只是远归的客人,你要懂得分寸。”
宣和朝只有十年,京都瞬间换了主君。再往前,南岭那样的小藩国,居然长驱直入京都,劫走当朝储君。再往前呢?父亲说过,年轻时他一直认为英王会承继宗庙,没想到世事无常。
突然想起那天长丰的神情,阴郁而落寞。
“阿娘,世间事起落无常。我们要懂得分寸,护好郡主府的平安。”
第二天是新君单立的大婚典仪。巳时二刻,內监将众人引至大庙,那是一间长又深的皇室宗祠。我们算皇亲,等候在右侧靠前。左侧四列队则是有品阶的在职京官,大伙儿煞有其是,没人说话。石坛上供奉着祖先灵位,乌溜溜的黑漆木,几尺高的香烧出莹莹火光。没一会儿,大庙的钟声敲响,新君携新后步入,站于正前方,各人手持三柱清香。有人喊了一声跪——于是所有人都下跪叩拜。
可惜我没法跪,内官请我去一旁等候。刚才庄重的叩拜持续三次。从我的方向望去,新君腰杆笔直,起做利落,很像行伍出身的粗人。三记大拜完毕,内官点香,元绉递上黄绢。新君诵读:祭皇考之哀音,祈山川之延绵。这篇庄重的祭文很长,该是前桥阁的笔法。等主君哀祭完毕,内官捧上铜盆,黄绢焚于盆内。众人再拜:吾皇圣明。
大钟再鸣。有人喊一声——起,看来祭祖完成。内官引路,沿石路往北,小步大约一刻钟,眼前的宫殿不似大庙肃穆威严,却如瑶池仙气缭绕。墙角引来一股泉水,清淙绕廊,汇聚于中庭。跨水修一座月桥,不过半人高,纯然作装饰,拱璧上皆是雕刻。轮椅不能上桥,內监推我从一旁小径走。小径两侧划成格子做花圃,一堆雪域菊,一堆火海棠,开得热烈又纯净。
我问推车的内使,拱桥壁上雕刻的男人是谁。那个孩子笑道:“听说是铁麒麟的祖宗打天下的样子。”
抬起头,正厅的匾额上有玉壶天地四字。那人又说,历代主君娶亲,都在这里拜天地。
玉壶天地。略一思索,新君与新后已走入大殿。他们换上大红锦袍,携手走至正座前。座上是位老妇人,也是盛装端坐。新人一起下跪,朝她拜去。宫人端来两盏茶,一人一敬,她含笑饮完。
之后新人又面朝东半跪。有位贵妇从屏风后绕出,身后跟随五位宫娥打扮的女子,每人的托盘有一壶小巧玻璃樽,清液盈盈摇动。那贵妇执起银勺,从每壶蘸取两滴,放入两盏银杯,端至那对新人面前。
贵妇便笑道:世间五味全。跪着的女子接道:甘苦永相随。
两人各自啜一小口,又朝东拜三下。
接着新人转身,照旧朝西半跪。妇人取出一根红绳,两人伸出手,红绳将两只手腕缠绕一处,最后的绳头打了花结。
贵妇又笑:红丝绕百结。男子便接道:交织系同心。
我心里笑起来。正好他们面对我,单立高大的身躯半跪,面容严肃,却说小儿女的情话,场面有些好笑。他握着新婚妻子的手,又朝西拜了三下。
外臣都未过桥,等候于外殿,氛围不似大庙中那样肃穆。大概主上的喜庆日子,大伙心情都好,各自诙谐逗趣,谈笑风生。等大婚礼成,元绉带领众人一同道贺。
“祝吾皇吾后,永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