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收到金莲拖人带过来的口信后,张明枫心里很是感动。
她跑到了书店里的旧书铺上淘了几套课本,信心满满的开启了备课工作。
如今的B大招收的女学员并不多,因此只是找了一处空闲的旧四合院充作女生宿舍。这座四合院房顶老旧,屋舍狭小,空气不流通且没有阳光。
可张明枫却并不在乎,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让她每天都想放声高歌的快乐,而不是困在那窄窄的四方天里。
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日,周山低调的拎着鼓鼓的公文包从四方日报出来,里面装着好几摞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银元,加起来有一百多块。
今天他刚刚把第一本悬疑小说的最后一个案件和第二本小说的开头的四万字给四方日报送了过去。
对于周山选择完结如今爆火的悬疑小说的举动,刘耕感觉到十分可惜。
随着一期期精妙绝伦、构思严谨的案件的发布,四方日报的订阅人数节节攀高,周山的稿费也重新提了一档,变成了千字三元。
按照如今常例来看,只要编辑不砍稿,大部分作家就会一直写下去,毕竟只要写了就有钱赚,直到最后越发臃肿没有读者爱看为止。像周山这样在高峰期完结的,还是极为少见。
只是周山还保留着后世的习惯,不肯长篇大论继续写下去,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给人物一个精彩的结尾。
不过由于悬疑侦探小说的特殊性,周山向极为惋惜的刘耕承诺,明年等他腾开手之后,还会写一些续集。
其实之所以不再多写几个案件,也有周山的个人心理原因,自从上次招待帮助威廉招待了来自M国的军官乔·普利切特先生之后,威廉显然是尝到了甜头。
他迫不及待地邀请了许多对古老的东方巨龙感兴趣的M国名流来四方城参观。
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周山作为美福洋行一名风趣幽默进退有据的翻译,就陪同了三波来访人员。
而参加各种拍卖会,买走承载着华夏底蕴的各种物件也是每次那些M国人的必备节目之一。
看着拍卖会上,那些M国人、E国人甚至是R国人一次次带着闲适的笑意拍下后世难得一见的珍品时,周山都感到无比的心痛。
可惜的是,睁开眼睛看西方正在华国大地上沸沸扬扬的进行,如今华国的上流人士基本上全部朝西方看齐,学习他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因此对那些几千年的古物并不看重。
而那些喜欢收藏古物的遗老遗少们,显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利来购卖这些古物。
因此,周山迫不及待的想发表自己的第二本小说,他知道自己贸然放弃自己已经有基础的悬疑小说有很大风险。
但哪怕第二本小说能够唤醒华国如今任何一个有实力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华国的古物不能在无止境的流落出去,周山都觉得值得。
他的第二本小说的名字叫做《有灵》,第一篇章就是“祭侄帖”,选择这一篇章,是因为他还想用古物上所承载的人类情感来激励现在处在风雨漂泊的华国人。
如今周山的名气已经打出来,而且他这篇小说他不仅希望是四方的人能看到,还希望华国大地的人们都能看到。
因此在周山的几番协调之后,中华书局和四方日报联合发表了这篇小说。中华书局名下有如今的华国第一大报“华国日报”,隐隐带有官方机构的影子,订阅价格比较高,有许多的名人作家为之供稿,因此投稿极其困难。
但好在骆明杰看了《有灵》的前四万字之后,给了周山进行了一个内推,直接通过拍电报的方式传送给了沪市的编辑,最终给周山留了一个位置。但也向他说明了如果第一个篇章之后反响不好,就会被砍掉。
而四方日报则表示如果只在他们的报纸上进行连载,无论这篇小说反响如何,他们都按千字三元给包圆了。
只是考虑到四方城的特殊性,周山希望这本小说能够在四方城的传播范围广一点。
因此他还是选择了联合发表,这本来是极有名气的作家才能选择的,周山还没有这样的资格,他只能表明态度,只要华国日报同意联合发表,他愿意给华国日报无偿供稿。
而四方日报在考虑之后还是给出了千字两元的价格,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想和周山打好关系,哪怕这本反响不好,只要周山重新写悬疑侦探小说,就会立刻带来大笔利润。
另一方面则因为他们的受众人群和华国日报有明显区别。四方日报的版面基本上都是各类小说,订阅价格也较低。购买四方日报的人们基本上都是为了看小说,而购买华国日报的人主要就是为了国家大事,看小说为辅。因此四方日报的主编在仔细思考后,还是觉得有利可图。
而虽然稿费低了一点,但周山还是觉得十分值得。
他拐到了八大楼那边买了些白水羊头肉,脚步轻快的回到了家中,如今秋风乍起,家里人都需要好好温补一下。
此时周家租住的四合院里热闹极了,傅海龙正认真的抱着厚重的词典,查询着昨天晚上周山在全英文的《歇洛神探全集》上标注出来的较为生僻的词汇。
张明枫则搬了一张桌子放在院中的树下,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教导着金莲和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