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续命丹 > 第117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正文完结

第117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 正文完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魏兴安七年、隋元初四年四月,魏杨太后于永宁宫中病逝。

虽然杨氏逆贼叛逃去江东称帝,曹壬给杨太后的一应用度却从未减少,对杨氏留在北方的女眷也不曾追究。

杨氏一族叛逃时,瑶光长公主在城外别院闭门不出,并未随杨三郎去荆州。

长公主嫁给杨三郎后共生育三男一女,但两男一女已夭折,活下来的儿子幼时高热不止后成了傻子,如今已满十三岁,却只有三四岁孩童的智力。

为此,杨三郎对长公主越来越嫌弃,以致于起事时都不曾知会她,去荆州也只带走了侍妾和侍妾生的孩子们。

杨氏一族急匆匆逃去荆州,却无一人去宫中接走杨皇后,杨皇后自知道杨宪在江东称帝后就病了。

哪怕长公主常带着外孙去宫里看望,她也不曾振作起来,她常在长公主面前自责对不起女儿,对不起外孙。

杨太后临终前交代遗言,因无脸与先帝合葬,想回杨氏祖坟,长公主便按遗言把杨太后葬入了杨氏祖坟。

一同葬回去的还有前太子妃,前太子妃在杨氏未起事前嫁给赵郡李氏的四郎君续弦。

杨氏起事失败后,赵郡李氏想把前她交给朝廷处置,她素来性格刚烈,知道后悬梁自尽了。

她曾是最令杨蓁蓁骄傲自豪的姐姐,也曾是杨蓁蓁的童年噩梦,她的优秀成了母亲不断鞭策杨蓁蓁的理由。

这次长公主和杨蓁蓁一起把她葬回杨氏祖坟,也算让她找到最终的归宿。

女医署的女童已经慢慢长大,除了洛阳,陆萸在冀州、雍州、徐州、幽州开了女医署分馆,那些已经可以随医官出诊的女童则被分去了这些地方。

一些确实无学医天赋的孩子,则被分去了她去年创办的纺织厂,还有一些被分去了谢氏庄园的造纸坊和印刷厂。

这两年内乱后又与鲜卑开战,送来女医署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最后都被陆萸妥善安排了。

北境战事结束后,曹壬让朝廷在洛阳城外东北角的位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正中,在松柏的环抱中耸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纪念碑。

而在纪念碑周围,按战事发生地,树立有无数个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

烈士陵园完工之日,曹壬让白马寺众僧人为纪念碑上的烈士们诵经超度,并昭告天下,凡想要祭奠烈士者,皆可前往烈士陵园祭奠。

大魏的烈士陵园一经昭告天下,随杨氏南渡的西郊大营的兵将就有几千人偷偷逃回了北方。

这些去而复返的叛军,曹壬没有拒绝,只是把他们打乱后,重新收编去了不同的军营,一些威望甚高且不服管教的将领去到新的军营后被偷偷处决了。

随着曹晖一日日长大,大魏的朝廷也如初春的太阳,成长得越来越好。

魏兴安八年,隋元初五年八月,隋开国皇帝杨宪终于走完最后时光。

五年的时间,大隋并没有他预想中那样蒸蒸日上,更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如自己走向暮年一般慢慢走向了衰落。

早已疲惫不堪的他看着愈演愈烈的党争,看着朝臣们沉迷于服用仙散,看着三个儿子为争太子之位明争暗斗,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他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

哪怕有朝臣无数次向他举荐名动江东的天师教仙长,他亦不想继续苟延残喘。

他觉得做皇帝太累了,他只想好好休息,哪怕一睡后永远不会醒来。

他想,北伐注定无望,或许在死后可以魂归故里。

在生命的最后,他把杨三郎喊到床前,“你没有章儿手中的兵权,亦没有充儿聪慧,我走后,你就让章儿给你封个亲王去广州吧。”

“所以,父皇是想让长兄继承您的皇位吗?”

杨三郎怎么都想不到,一直是他在悉心照顾父皇,也是他陪伴父皇的时间最久,父皇却依然把皇位传给了远在荆州的长兄。

他心底不服,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眼中带着不甘和狠厉。

杨宪的视线已经渐渐模糊,却仍挣扎着用尽最后的力气回,“你不是朱氏的对手,若让你继位,肯定,肯定”

他想说肯定不得善终,可最终没能说出口。

杨三郎见杨宪彻底断气后,眼中的悲伤迅速散去,他擦了擦眼泪,起告诉诉杨宪的内侍秘不发丧,然后迅速让人去找朱慎。

杨氏在江东建隋,为站稳脚跟,江东的世家都受到重要,除了张氏。

张氏女嫁给曹善为侧妃后,与杨琇莹争宠,导致杨琇莹一直无所出,杨氏至江东后便开始对张氏清算。

张氏被清算的时候,嫁给张兴的朱琳终于回到了朱氏,此时的她早已没有少女时的天真烂漫,一些只想求得权势。

于是,颇有姿色的她被朱慎送给了杨三郎,虽只是侍妾,但杨三郎的正妻没有渡江,所以这些年她被杨三郎宠得仿佛如正妻一般。

她知道杨三郎想要的是朱氏支持他为太子,而她所求只是他成功继位后,许她后位。

隋元初五年五月,杨三郎联合朱氏发动政变,先假借杨宪的名义传旨给杨章速回建邺。

杨章收到旨意,手下谋臣劝说他不要去,可他狂妄自大,认为两个弟弟都是既无谋虑又无兵权,肯定不敢对他如何。

后来在谋臣的多番劝说下才带着一万将士顺江而下,奈何才至建邺城几里外就遭遇了朱氏兵将的埋伏。

朱氏盘踞江东多年,水上作战技术比杨氏兵将强,杨章的一万兵马瞬间被朱氏打得溃不成军。

杨章迅速逃上岸后,带着残兵逃去建邺城,却在刚入城门后,被站在城楼上的伏兵射杀。

伏兵口中喊着,“听尚书令之命,射杀逆贼杨章。”

杨章至死都以为想要对他赶尽杀绝的人是尚书令杨充。

杨章被射杀后,宫中传来皇帝的死讯,杨充听到丧钟忙从尚书台奔入皇宫,却被杨三郎带兵迅速包围。

“二兄,我不知你竟如此狼子野心,父皇刚病逝,您竟将前来探病的大兄射杀在城门口,我如今要替父皇处决你这不忠不孝之人。”

杨三郎当着前来奔丧的朝臣的面,字字珠玑,不待杨充解释一二,迅速将杨充射杀。

杨充的同党见状,慌乱不已。

杨三郎狠厉一笑,“众卿不用惊慌,逆贼已伏诛,我不会秋后算账,众卿准备国丧吧。”

杨宪其实早就把传位诏书拟好交给尚书台,可作为尚书令的杨充不想长兄继位,所以一直压着。

今日听闻杨章被射杀时,他心情激动只想着要即刻控制住皇宫,却不曾想一直唯唯诺诺只会拍马屁的弟弟,竟然也有这般迅速且狠绝的手段。

杨宪驾崩后,杨三郎登基,封朱琳为后,改年号为隋元平元年,封朱慎为大司马大将军,镇守荆州。

同年十二月,新帝杨三郎于宫中突然暴毙,皇后朱琳称太后,扶幼子登基,改年号为元延,太后传朱慎回朝,封其为摄政王。

大魏兴安九年、隋元延元年六月,江东世家和北方世家为抢占资源,发生大规模内乱,部分曾经南渡的北方世家不堪内乱,从南方逃回北方。

同年十一月,世家内乱未停,天师教带领百姓反抗世家,隋朝廷顿时进入一片混乱中。

大魏兴安十年、隋元延二年,春三月,陆烈领八万大军攻打荆州,隋摄政王朱慎即刻赶回荆州迎战。

谁知,战事才持续半个月,江澈领四万兵马从逍遥津入江东,江东的世家本就是墙头草,除了朱氏留在建邺的兵马,无任何世家抵抗。

和当年收复孙吴一样,朱慎还在荆州苦苦应敌,身后的朱琳和新帝早已携江东世家开城门迎接江澈的兵马入建邺城。

朱慎听说隋帝已投降时,突然想起了儿时读到陆抗的儿子们带兵顽强抵抗敌军那段历史时,父亲和他说过的话。

父亲和他说,“陆氏就是愚忠,孙吴气数已尽,并不值得陆氏继续效忠。”

如今,大隋的气数已尽,他苦苦抵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又过半月,传来广州牧投降的消息,朱慎终于放弃抵抗。

荆州大捷后,陆烈领兵回北方,陆纯则接收了荆州。

昔年好友再次相见,竟然是在这样的场合下。

朱慎曾领兵追杀北上的陆氏族人,若非陆氏早有准备,江那边又有定北侯带兵接应,恐怕陆、魏、姚三家的人都要惨死朱慎手中。

所以陆纯对朱慎早无当年的情谊,他亲自带人抓捕朱慎,也只是念在当年陆萸在华彩阁出事时,朱慎没有把他的去向透露分毫。

朱慎知道成王败寇,所以被锁拿时没有做出反抗。

“你没有话与我说吗”他问陆纯。

“没有!”陆纯冷冷地回。

“可我有话说,让他们都退下”

陆纯的属下不想离去,朱慎接着开口,“谢洐在我手中”

陆纯闻言,眼中瞳孔一震,忙让兵将们都退了出去。

他眼神冷冽地看着朱慎,“你想做什么?”

“我想见谢皇后”朱慎见陆纯的表情便猜到自己赌对了。

“你休想!”陆纯立即出声拒绝。

“你没资格替谢皇后拒绝”朱慎说这话时嘴角带着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