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小俞?你来看看这个。”
队友的呼唤将苏俞俞那逐渐微妙的思绪止住。
一份微泛着黄的旧报纸被递到了跟前,灰白色的纸张融入周遭水泥的环境,暗红的字体就显得格外刺眼。
“《女学生上楼梯不慎失足致死》”
“近日,本市梧桐路少管所的一起意外事故重新将大家的视线拉回到室内设施安全上。”
报纸本身其实只是个科普楼梯隐藏危险的简短报道,关于事故的描述相当粗略,是很经典的标题党作品。
可由于事故发生地实在特殊,整件事也随之耐人寻味起来了。
指腹轻轻拂过纸张,暗红的字迹已经干透无法被更改。
“经查,死者身份为×××(女,学生,本市人),失足死于前往教室办公室的路上。”
“她的班级距办公室只有一层的距离,是很不起眼的简短路程对吧?却造成了场不可挽回的悲剧……”
“她随身携带的眼镜,也断在了楼梯之上,永远没法再被修复。”
配图正是被摔断了眼镜腿的黑色眼镜。
依旧是被抹去的名字,苏俞俞对此已经分外熟悉。
自从上次比对过学生卡和眼镜上的涂抹她便开始怀疑,现下看到这报纸上被涂黑的名字,她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推测。
这些乱码,皆是人为故意造成的。
每次涂抹的形状,轻重,甚至用具皆是不同,显然不是系统的手笔。
应当和先前只让他们拿取一部分道具的是同一人。
只不过这次的目的性更明确,对方想让他们将林笙如,林伊,熙晓晓三人误解成成同一个人。
被那人故意放到明面上的林伊,虽有着那所谓的举报信和自杀信,但配合着突然出现的报纸,很难不让人联想是被人谋杀后伪装成自杀的。
再加上先前在宿舍楼获得的,与配图上堪称一模一样的眼镜。配上熹浔他们在教学楼,与苏俞俞所附身原主同一位置课桌上的“林伊”刻痕,整个推理过程丝滑得不可思议。
一套流程下来,连凶手都格外明确,被举报的朱主任将会是最佳人选。
这是张很完美的诱导网,在给予一点谜团的同时又能保证整个故事推理的简单程度。
对于新人玩家来说,定是一骗一个准的。
但很可惜,苏俞俞偏生通过绑架朱主任知道了林笙如的存在。
虚假的线索链,只要有一处被发觉,便会满身破绽。
既然里世界的原主是林笙如,那么二楼靠窗末排座位和眼镜主人是林伊的假设就不成立。
配上先前举报信中,为了表明林伊的林姓,而被迫截取在举报信中的二年级学生身份。
这个本会被当成误导“自杀案”的线索,如今缺成为了这条推论的铁证。
林伊,必然是二年级的学生。
而案件对受害者的描述是教室在二楼,属于一年级学生。
楼梯事件的死者撑死也只能是在林笙如与熙晓晓之间。
要么是林笙如和熙晓晓有着相同的眼镜,要么就是熙晓晓的眼镜后来被林笙如拿走使用,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带上眼镜后在里世界会变成林笙如。
但鉴于眼镜的介绍中只有一个×××,苏俞俞更倾向于是第一种情况。
那么在眼镜腿没断的男生林笙如,和至今都没有眼镜出现的女生熙晓晓之间。
熙晓晓无疑会是最有可能是“失足案”受害者的那位。
真正受害者既已明了,林伊那所谓的举报信也再无了作用,毕竟如果对方是想误导他们朱主任是凶手,那他就必然不会是真凶。
层层推理下来,先前的各种结论都被一一推翻,能用的线索竟是只剩下他们游戏开局获得的自杀信了。
反倒是一直困扰他们的,由于不知道任务中对自杀的定义而迟迟无法确定哪场命案才是任务的问题,被顺带揭开了些许。
目前已知的两起案件,熙晓晓的“失足案”与林伊的“自杀案”。
“自杀案”自不必多说,完美符合原任务中的描述,“失足案”又因为其特殊性质,如若要硬说,也能勉强符合自杀的定义,再加上这种挖坑行为相当符合游戏作风。
如果不是对背后那人小动作的过分了解,他们还真未必能判断出来。
后者虽然受害人被掩盖,但整个案件的性质不变,如果顺着案件去探索和推理,难免不会顺着发现真凶。
前者则截然相反,受害人虽是成为了最受瞩目的那位,有关于她的案件却被一再降低存在感,甚至直接嫁接到别的案件上。
哪个才是真正被极力掩盖的那方,一目便知。
那么顺着这条线推理下去,那个一直给他们使绊子的家伙,人选也有了参考。
导致封校要被调查的既然是“自杀案”,那么还能有相关报纸流入学校的“失足案”自然会是时间线最前端的那个。
与之有关的熙晓晓被首先排除,时间太过久远,有关她的案件描述又过于边缘化,不像是副本的核心人物,更像是被人拉出来垫背的,与幕后人的吻合度并不大。
接下来就是位于时间线上第二个的“自杀案”,极力掩盖住有关她的案件,还作为副本的核心,自然很遭人怀疑。
但如果她是幕后的人,将自己推到台面上的行为便是最不合理的。除非她是什么愉悦犯,不然这种堪称送死的做法,并不符合逻辑。
那么,排除完,只剩下最后一个选项了,目前仍未有任何有关他的命案,也全程不将自己摆在明面,不仅同副本核心林伊同姓,有着隐约关系,自身也有不少线索,甚至同熙晓晓还是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