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观者,是桓家将大灾,长房交代桓景归去解救家人。至一处无名山上,喝菊花酒,分发茱萸香囊,用以避祸。
可不赶巧的是,在分发之前一数,竟少了一个。
“你猜他意欲何为?”费长房晃着一个香囊,将其变成了一把剑来。
他信茱萸可以治病消灾,那么肯定不会傻到放弃生的机会把香囊留给别人吧。
毕竟花叶无情,实在不懂人心。
这场非正式的打赌显而易见是我输了,桓景将香囊尽数分发给家人,自己却往邪魔所在的山下跑去,想要将它引开,由此来保全父母妻儿。
“徒儿接剑。”世人只道费长房驾鹤而来,将降妖青龙剑赠与桓景,不知桓景以死守护家人的决心。
瘟魔已除,我便顺理成章的变成了驱邪避恶的代名词。
而我所深藏于心的守护亲人的意义,则在几百年后被一位外出游学的少年以思念的方式给吟诵了出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人名叫王维,祖籍河东,并不是天中之人。
“不知父母可还康健,瑨儿在家如何,有无用功。”
我相信亲情,从桓景放弃香囊下山的那一刻。
几十年后安史之乱,王维被安禄山所俘,王瑨不止一次的挂念他,随身佩戴茱萸香囊盼愿他能平安。动荡平复后,他更是自请降职为兄赎罪,使王维获得了从宽处理的机会。
多少年以后,王瑨依旧会想象长兄十七岁那年意气风发赋诗思乡的场面。
我是见过那个场面的,那满坡的茱萸仿佛变得无边无际,和了菊花酒的香气,枝叶迎风,烈烈招展。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或许不久以后,会有一位亡国之君登上高台,望着如钩的月,悼念亡妻,亦空想故国。
又或许在现在,人们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途中那留心即可见的茱萸,与历来古人过客所看到的、所吟诵的并无什么不同。
双九登高始天中,桓景刺魔继往承;
父老皆酿菊花酒,孩儒衣带茱萸风。
回望至今千年过,重阳如旧思亲朋;
古人不知今人事,今时景与古时同。
《天中山登高》
【史料来源】
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搜狗词条
2:采诗官与采诗说
采诗说是公认的,大家都比较信服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周王朝自己设置的有采诗官,每年的不同季节,采诗官都会到达各个地方,收取不同地方百姓们的民歌。以此来观察自己政治的得失,来调整政策。采诗官采上来的诗都是口语化的,不成形的诗,所以采诗官在收集的过成功,会进行添加与删改,然后就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诗经》。——公众号:浩然战国史
3:“吴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气,止痛,逆,寒热,除溼、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神农本草经》
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史记·封禅书》: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
5: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鷄犬牛羊一时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6:《新唐书·王维传》:“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瘖。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